两张令牌,分别位于海牙与达沃,似乎在决定菲律宾未来的走向。前总统杜特尔特被押往国际刑事法院,而其关键证人在国内却面临被追捕的命运。局势微妙而紧张,眼下正是一个关键节点。北京此时递出两句话,直戳马科斯的痛点,使局面更为复杂。接下来是继续放宽,还是收紧局势?是选择合作,还是走向对抗?
8月19日,杜特尔特的律师团队向海牙法院递交了一份请求,要求临时前往一个未公开名字的国家进行安置。法院方面作出了积极回应,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愿意接收他。换句话说,通道并非完全封闭。只要法院同意,杜特尔特可以在正式听证会前离开海牙,去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下一步安排。这意味着,他仍有可能在短期内脱离目前的困境。
同一天,菲律宾国内却传来一颗重磅炸弹。达沃地区法院对前警官拉斯卡纳斯发布逮捕令,罪名是网络诽谤。这一名字对外界来说并不陌生,正是他曾在海牙作证,指控杜特尔特。正是这段证词推动了案件的进一步发展,如今轮到他自己成为追捕目标。局势的节奏似乎在发生转变,从原本的聚焦杜特尔特,逐渐转向关键证人的追责。
展开剩余74%一方面,杜特尔特在寻求外部空间,希望能暂时脱离困境;另一方面,菲律宾国内却在加大对证人的追捕力度,局势显得更加扑朔迷离。风向虽然未完全发生转变,但变化的速度却在加快。问题依旧回到最初:杜特尔特能否获得释放?
答案或许在于两道门。第一道门,是海牙是否同意他的临时释放。临时释放并不意味着案件结束,也不代表杜特尔特可以完全自由离开。它更多是一种有条件的释放,要求被申请人承诺配合后续的司法程序,随时待命,绝不擅自离开。倘若保证不足,或者存在风险,法院是不会轻易作出妥协的。第二道门,是菲律宾政坛如何处理这一局面。马科斯与杜特尔特家族之间的矛盾已经显现,马科斯推行对国际刑事法院的合作,某种程度上是在削弱对手的政治基础。然而,菲律宾政坛并非铁板一块,马科斯的姐姐伊梅在参议院提出了反对非常规引渡的法案,明确表态反对过于急功近的行动。这表明,在总统府内,不同声音的存在给局势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。
外部的局势同样不安静。8月19日,菲律宾、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三国海军在菲律宾西部海域进行了一次联合演习,名为ALON,旨在展示“印太自由开放”的理念,持续时间为半个月,内容包括两栖作战和实弹演习。尽管马尼拉声称这次演习并非针对任何国家,但菲律宾军方发言人却在随后表示,这种合作有助于在南海对抗中国。两者之间的表态存在微妙的矛盾,菲律宾一方面想避免与中国直接对抗,另一方面又试图表明自己的立场。
马科斯政府的表态也引发了外界关注。20日的记者会上,外交部明确表示,国际间的军事合作应当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,不应针对第三方,同时也强调将坚定维护菲律宾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。这番话中包含了微妙的提醒:合作可以,但不要触及底线。在南海问题上,菲律宾希望通过对话和管控来解决争议,而不是通过军事演习和高调声明来激化矛盾。马科斯上台后,一直试图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,但在南海问题上,显然倾向于与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国的安全合作。仁爱礁的对峙未能阻止这一趋势,联合军演愈加频繁。走得越远,与中国的关系空间就越小,而国内的不稳定也加剧了政府的压力。杜特尔特案件则将司法与政治两条线缠绕在一起,令局势愈加复杂。
回到“能否获释”的问题,积极的方面是,已有第三国表示愿意接纳杜特尔特,说明他依然有机会脱身。与此同时,菲律宾国内的逮捕令也释放出一个信号,表明菲律宾内部的政治考量正在发生变化,未必会全力配合国际刑事法院的要求。这表明菲律宾政坛的博弈仍在继续,局势未必会按预定方向发展。
然而,谨慎的一面同样值得注意。临时释放的决定需要依赖法院的判断,是否能保证被告人配合后续审理也是一个关键。尤其是在菲律宾国内的政治纷争中,司法程序和政治动态常常互相牵连,局势的发展随时可能发生剧变。
杜特尔特当前的重点是如何在国际司法的框架内争取更多空间。而马科斯则面临在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之间寻找平衡的难题。国内政治、国际关系、军事合作,每一项决策都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。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,菲律宾如何应对,尤其是在海上与国际司法问题上找到合适的支点,将决定未来的走向。
每一个决策背后,都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与代价。在军事合作与司法合作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,才是菲律宾在现阶段需要谨慎考量的核心问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盈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