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格局与德奥合并风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,曾经庞大的奥匈帝国彻底解体,分裂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独立国家。奥地利与德国同属德意志民族国家,如果两国合并,将极大增强德国在欧洲的势力,打破战后国际秩序的平衡。因此,《凡尔赛和约》明确禁止德奥合并,以防止德国再度崛起。然而,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,纳粹德国开始积极推动德奥合并计划,试图扩张领土。但这一野心遭到了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强烈反对,甚至不惜以武力威慑德国。那么,墨索里尼为何如此坚决阻止德奥合并?这场外交博弈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?
一、奥地利政变与希特勒的野心 20世纪30年代初,奥地利政局动荡不安,国内法西斯势力在希特勒的暗中支持下日益猖獗。1934年6月,希特勒在威尼斯与墨索里尼会晤时,毫不掩饰地提出了两项要求:其一,奥地利总理恩格尔伯特·陶尔斐斯必须下台;其二,奥地利的法西斯组织必须进入政府,以推动德奥合并进程。然而,墨索里尼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早有警惕,断然拒绝了他的提议,导致两人的首次会面不欢而散。 同年7月25日,在德国的幕后操纵下,奥地利法西斯分子发动政变,武装分子冲进总理府,枪杀了陶尔斐斯,并占领国家广播电台,宣布亲德的安东·林特伦为新总理。然而,政变并未成功,奥地利政府迅速镇压了叛乱,并推举库尔特·许士尼格为新任总理。尽管如此,奥地利的局势仍然岌岌可危,面对德国的步步紧逼,仅靠许士尼格一人显然难以抵挡希特勒的扩张野心。 二、墨索里尼的强硬回应 墨索里尼得知奥地利政变的消息后勃然大怒,他深知这是希特勒在背后操纵,意图吞并奥地利。为了支持许士尼格政府,并向德国展示意大利的强硬态度,墨索里尼迅速调集四个师(约10万兵力)前往意奥边境的勃伦纳山口,摆出军事干预的姿态。他在给奥地利副总理的电报中明确表示:“奥地利的独立是意大利不可妥协的原则问题。” 面对意大利的军事威慑,尚未完成军事扩张的希特勒不得不暂时退让。为进一步遏制德国,墨索里尼在1935年1月与法国外长皮埃尔·赖伐尔会晤,法国承诺一旦奥地利独立受到威胁,将与意大利共同协商对策。同年4月,墨索里尼又与英法两国在斯特雷萨举行会议,三国达成协议,宣布对德国采取“共同路线”,并组建了“斯特雷萨阵线”,试图在外交上孤立德国。 三、德意关系的戏剧性转变 此时的意大利因奥地利问题几乎与德国决裂,但墨索里尼的立场为何如此坚定?原因在于,一战后的奥地利是德国与中欧之间的重要缓冲地带,而意大利在战后获得了南蒂罗尔地区,一旦德国吞并奥地利,将直接威胁意大利的北部边境。因此,墨索里尼坚决反对德奥合并。然而,1935年爆发的埃塞俄比亚战争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。 在这场战争中,尽管英法采取绥靖政策,但仍对意大利实施了经济制裁,而德国却向意大利提供了急需的燃料和原材料支持。这一举动让墨索里尼意识到,英法并非可靠的盟友,而德国才是真正愿意支持意大利的国家。他最终得出结论:“意大利的唯一出路就是与德国结盟。”此后,意大利逐渐倒向德国,不再坚持维护奥地利独立。最终,1938年3月,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吞并奥地利,完成了“德奥合并”,而墨索里尼的立场转变无疑为这一结果铺平了道路。 发布于:天津市天盈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