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讲人: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,心理咨询师、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、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。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,具有应用心理学(社会心理学、教育心理学)背景。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;青少年抑郁症、强迫症、恐惧症、焦虑症、自闭、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。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:叛逆、手机网瘾、厌学、恋爱问题、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(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)、青春期问题、考前焦虑(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)、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。
作为心理咨询师,我常常遇到家长和老师困惑地问:"孩子明明很优秀,为什么总是反复检查门锁、书包?""明明已经完成作业,却非要重新写一遍?"这些看似"不讲道理"的行为背后,藏着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困境。某次咨询中,一位母亲带着14岁的小明来求助,孩子每天要检查门锁30次,书包里物品必须按特定顺序排列,否则就会焦虑到失眠。当家长试图纠正时,孩子却哭着说:"如果我不这样做,就控制不住自己会犯错。"
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源于深层的心理需求。我曾观察到,许多强迫行为背后都藏着未被满足的安全感需求。就像小明,他用"完美主义"的外壳包裹着对失控的恐惧。当老师发现他总在课间反复整理文具时,没有简单批评,而是通过绘画治疗发现,他画的教室总是门窗紧闭,只有自己在反复检查。这种"仪式感"其实是他在用可控的行为对抗内心的不安。
展开剩余44%教育强迫症学生需要突破传统思维。我曾指导一位班主任,当发现学生总在午休时间反复数笔盖时,没有直接干预,而是创造"安全区":允许学生在特定时间段进行整理,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帮助他理解"完美"与"进步"的区别。三个月后,这个孩子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"强迫时刻",并学会用深呼吸代替反复检查。
家长和老师需要建立新的沟通方式。我建议用"行为观察表"记录孩子的强迫行为,同时在行为发生时保持平静。当小明再次检查门锁时,母亲没有打断,而是说:"妈妈看到你在认真检查,这个习惯说明你很在意安全。"这种接纳的态度让小明逐渐意识到,他的焦虑并非源于完美,而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。
教育强迫症学生要从"行为矫正"转向"心理赋能"。我曾帮助一位学生建立"焦虑量表",用颜色标记不同强度的焦虑。当他在课堂上因突然的焦虑想要离开时,老师会引导他用"呼吸法"调节情绪,而不是强行制止。这种方法让孩子的焦虑值逐渐降低,行为模式也随之改变。
每个强迫行为都是孩子在用独特的方式表达需求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我始终相信:理解比纠正更重要,陪伴比说教更有效。当我们学会用"看见"代替"评判",用"支持"代替"控制",那些看似固执的行为就会慢慢转化为成长的力量。您是否注意到,孩子最近有什么特别在意的小习惯?这些细节或许正是他们需要被理解的信号。
发布于:河南省天盈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